我对这个主题比较感兴趣,刚才于老师给大家讲的看法很好,这个产业不等于市场这个概念确实是特别有趣,我就说三个事。
第一个是我们的制度环境。改革开放40年,想象从十几岁开始咱们从村庄到城市,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幸运的事情,我们看到很多数字的变化。从事工农商到从事商工农也许就是一个演变,但这个商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还缺少尊重。比如说以前农转非,我哥哥都是这样,现在非转农转回去,我们有很多变化,原来短缺,现在只要不存在人祸的话,我觉得短缺的事差不多过去了,自然灾害的人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按劳分配。现在是按要素分配可能更重要,原来革命和阶级斗争,现在经济建设,我们感觉到很多的变化,如果真正想一想,我们可能有很多想不到,所以大家多去回顾总是会有好处的事情。3月份在深圳呆了一周,特别跑到了深圳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外面两个柱子上左侧是邓小平的一句话,右侧是员工的一句话。相信这是现代大家做博物馆去总结的,那也是大家的一种民心。这两幅字很有趣,邓小平的话是:深圳的工业区发展更快,其实就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5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基金他们自己说了算,他们提出了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现代大家会想,这个事儿很正常了。一九七几年那时候大家讨论钱,可能是没有的事儿吧?我们说改革进入深水区,其实回头看看这段时间,在1989年左右、1990年左右,当时邓小平在上海的解放日报、人民日报,都有点感觉像论战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那看了之后会有很大的感受。我们都知道蛇口的发展是从人的思想转变和社会改革开展开始的,一个是上,一个是下,第一个话题我就想围绕制度。
制度理论也是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如果战略理论强调核心独特性的话,那制度理论它首先讨论的是一致性、合法性,当时自下而上的创新、变革,首先和制度谋求一致性。一旦出现了不一致,大家就吓死了。前一段时间我看了《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它写了1975年到1985年,看完之后我就排了个序。其实就是闹好日子,也没有更大的什么理想,就这么一件事儿遇到很多麻烦,遇到麻烦第一件事儿就是寻求合法性,从哪儿合法呢?先去和毛主席说说,如果排序的话看看概率。第二个是上头有什么文件,这个上头就是生产小队,生产小队的上头都是它的上头,并不代表中央。第三个是别村干了。第四个就是长期形成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比如说我就想着闹好日子,我们要尊老爱幼,这种乡村形成的价值观是本能,再往后感觉社会变了,法律极少提及,挺有趣的一个事情,现代我们确实变了很多,可能一下来会说,我们这个违法吗?激荡10年,开篇说在历史40年中国改革史上,我们发现所有的重大变革,主要有两个因素来造成,一个是制度的创新和勇气,一个是技术,它是制度可逆,技术不可逆,都会有区别,我觉得我们可以考虑这样的事情,我们一直都觉得我们是经济改革总在前面,政府改革、制度改革走滞后,制约的经济改革。我去读了两个社会学者在江浙用了5年的时间,用比较严谨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写了这本书,叫《自下而上的变革》,我倒建议同学们去读读这本书,我们会看到人们很多的政策其实因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它才去修改的。到1988年发布了适用企业的暂行条例,但是不一定企业不能够招多余7名的工人,这个出来之后,到2001年中国取消了民营企业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禁令,那这个禁令什么时候发布的呢?是1989年发布了,之前没有这个事情,没有民营经济,你管他干什么。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再往下列举,应该是变化非常大。那我同时一看,自下而上,还有一本书他说人类制度所有的都是自下而上,我不太理解但是挺有趣的一个事情,是在推动了,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我建议我们多去考虑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一个互动,可能任何时代都有好处的一个事情,我们光是说经济发展、政治滞后,但是不见得,在深圳看到的就是袁庚和胡耀邦的谈话,1983年的2月9号,他到深圳去考察,他说关于改革问题,现在就是要搞全面改革,从历史上看,凡是搞改革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最后落五马分尸。王安石变法也没有好下场,孙中山也搞改革,也失败了。康有为、梁启超只是搞君主立宪,改良主义,结果七君子杀了头。
我建议大家读一下人民日报在8月17号,有一个叫做纪念改革的系列报道,有两个事例,一个是义乌的市场怎么形成的,第二个是义乌的信用体系怎么形成的。这个过程是特别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如果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在《深圳十大观念》当中,他说了一个我觉得挺有趣,他说创新加上创业就是改革,我觉得这里会提出来不少我们去思考的事情,比如说宏观层面的制度和国家层面的制度问题。昨天我还带了我们的博士去阅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组织内部的理念怎么从知觉变成了制度,一个管理者,他开始创立的公司,形成文化的核心,他的一种价值观,他学习的一种方式,因为他有话语权,可能逐渐的会影响了组织,最后形成组织的一个制度。就是连接了两个创始人的理念,变成了一个政策,这是一种形成,一旦形成制度之后,制度化之后他就会约束创新,就会形成一个负反馈,大家把这个组织内部和国家放大,缩小这个比较,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儿。
第二个,创业者。如果这是大的方面改革,那我们制度创业当中,比如说爱迪生遇到灯泡,他就把灯泡推向了市场,他并不是发明灯泡,但他把产业化了,他就注意到他会把很多创新都隐藏起来,就和煤油灯这个系统去建立一个一致性,用了这种稳健设计的理论依据,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好。现在我们在创业当中把制度的一些碎片给利用起来,我们原来一直说北方人是醒得晚、起得晚,南方是见的红灯绕的跑,我们是见到红灯就停了。我看了清华做的报告,从北京开始看,北京创业活跃。然后东北、沈阳开始活跃,吉林不活跃,到了黑龙江沉寂地区。现在这个差距缩小了吗?是不是感觉越来越大了?什么原因?不知道。为什么会越来越大?我的基本判断是既然创新+创业可能就是改革的话,那我自己看到一个技术、一个制度的话,我的判断是技术作用会逐渐大于制度,这是一个判断,现在比如说双创带来的双重影响,可能和互联网和这些有高度的关联,政府的政策只是在呼应了这个潮流,我感觉现在对老员工来讲,不太容易轻易地呼吁他们创业,否则老师不就省事了吗?
针对第二个创业者的话,我看的自下而上的改革,特别受刺激。我们的企业家队伍的兴起其实和美国早期没什么区别,但认真的想想,以前我们一说创业就会想到专家说的三个要素,但这个三个要素在没有市场的前提下它是不转的,资源怎么可以配制呢?机会怎么会产生?那谁是创业者?所以说天天想,但是看着这本书,实际上想想之后是真的不容易,我们这个是没有市场的前提下去创业,市场谁搞的?是上下共同搞出来的,我们都是体制外的,有人说到了1992年南京讲话之后,我们企业家队伍就变化了,第二代就变成经营创业,真的吗?仍然是社会变的兴起了,可能表现的是政府出来的创业者,但是政府它清楚它没有前景了,它如果觉得在政府里边前景很光明,它不会创业的,那真正属于金融创业的是海龟回来带动的,那这个属于技术发挥作用,大家可以看看,我们在人口的红利当中发展起来,这都是我们的独特性,我们有黑色地带。所以接下来,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成就是惊人的,改革开放绝对离不开创业,总体应该是向好的,我们从无到有,不管私营经济还是什么,从0到了5、6、7、8、9,我们的机会性创业是不是更多了?比如我们现在公事创业、政府参与这样一种创业系统在变化,开始这是为了谋生,是为了赚钱,后来更加的体现了自由,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以为社会价值的关注。
在短缺时代如果过去,仍然存在问题,它是一个必要条件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了,那时候做改革,他就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所以他今天还活跃在我们的时代当中,那时候做改革的那些企业家,他们哪去了?现在呢?现在如果说还是抓质量,必须要抓质量,但是需要工匠,用手机的标准生产接线板是一个什么概念?但我们创业环境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创业者的认同度也高了,尽管可能还不是太尊重,我们的市场意识规则都在改善,我们的教育队伍也在变化。
这种壮大和变化不仅是对GDP、对税收、就业,其实对管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甚至说是帮助,我们整个从经济上、法律上面界定边际。比如说理性决策的问题,我们一直说创业当中这种警觉、直觉,那这种直觉现在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他就绝对不是派脑门的,我们现在思维方式、认知这些变化,我觉得这些方面可能都会有,人大研究与案例论坛论文1/2到2/3来自于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为什么?他在提供,所以他们可能不仅提供颠覆性创新,也会提供对管理方面的一种变革,那这种变革会跟大公司配合起来,探索新的时代下的观点模式,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落脚点。
最后一件事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我们现在更多的去年这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我我现在甚至呼吁各个学校都开创业课,开这样子的创业课没什么用,这个你干不过阿里的淘宝网。你如果大学都搞开店式的创业,那大学干什么?不包括高职,书都念不好,创什么业?就业都就业不了,创什么业?为什么要讨论创业者呢?很多人问我创业者有什么特点?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安分,谋求改变,这就是他最大的特点,如果我们天天琢磨这种事,你也会开拓新视野,多一件也不多,少一件也不少,别干。
我觉得它就是超越自我的一个机制,是和自己比,都是鼓励大家搞竞争机制,就是和别人比,人们特别爱和身边人比,这就是竞争本性,创业者和自己比,创业成功他感恩,失败他就自责。咱们到年底的又该写总结了,成绩都在领导领导下,但都是我的。我们把这样的一个企业家精神来自于活动,并回到活动当中,其实工匠精神,能够有抓手,也许我们能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我想说的三个关键词引发的几个话题,谢谢大家!(565net必赢客户端张征根据速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