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我司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公司产品质量,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并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做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统计与分析工作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一、毕业生基本去向
就我司所掌握的数据看,从2006年到2010年,我司共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401人。其中,2002年入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计105人,有5人升学,1人出国深造,9人进入国有企业,1人自主创业,89人选择灵活就业;2003年入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计80人,有9人升学,2人出国深造,3人进入国有企业,3人自主创业,63人灵活就业;2004年入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计58人,有10人升学,1人进入事业单位,3人进入国有企业,44人灵活就业;2005年入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计93人,有11人升学,2人出国深造,1人进入事业单位,7人进入国有企业,2人应征入伍,70人灵活就业;2006年入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计65人,有12人升学,11人进入国有企业,42人灵活就业。
纵观2006年—2010年五年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升学深造的比例稳中有升,从2006年5.7%到2007年13.75%,再到2008年17.24%,2009年13.98%,2010年18.46%。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员工比例逐年攀升,由2006年8.57%一直到2010年16.92%;灵活就业的员工比例呈下降趋势,2006年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76%,2007年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8.75%,2008年比例为75.86%,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75.26%和64.61%。具体情况见下图所示:
图:2006-2010五年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
2011年,我司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生共62人。升学深造1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7.7%,其中,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9人,录取比率为14.5%,考取国外硕士研究生2人,比率为3.2%;公务员2人,比率为3.2%;协议就业20人,比率为32.3%;合同就业29人,比率为46.8%。具体情况见下表所示:
表:2011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名单及去向
姓名 |
读研 |
出国 |
公务员 |
协议就业 |
合同就业 |
创业 |
王秋南 |
|
|
|
|
1 |
|
李征 |
|
|
|
|
1 |
|
李成雷 |
|
|
|
|
1 |
|
张美玲 |
1 |
|
|
|
|
|
盖苹苹 |
1 |
|
|
|
|
|
郝红云 |
|
|
|
|
1 |
|
赵通 |
|
|
|
1 |
|
|
王欢 |
|
|
|
|
1 |
|
何雪清 |
|
|
1 |
|
|
|
梁慧 |
|
|
|
1 |
|
|
吕江波 |
|
|
|
|
1 |
|
陈玉荣 |
|
|
|
1 |
|
|
李惠婷 |
|
|
|
1 |
|
|
蔡鸣鹤 |
|
|
|
1 |
|
|
王春龙 |
|
|
|
1 |
|
|
孙默函 |
|
|
|
1 |
|
|
张小茜 |
|
|
|
1 |
|
|
杨馥宇 |
1 |
|
|
|
|
|
袁圣花 |
|
|
|
|
1 |
|
段宇航 |
|
1 |
|
|
|
|
田晓琳 |
|
|
|
|
1 |
|
杨艳霞 |
|
|
|
|
1 |
|
王蕾 |
|
|
|
|
1 |
|
孙嘉庆 |
1 |
|
|
|
|
|
董明 |
|
|
|
|
1 |
|
赵洲 |
|
|
|
|
1 |
|
郝笑冰 |
1 |
|
|
|
|
|
高仪 |
|
|
|
|
1 |
|
杜珊 |
1 |
|
|
|
|
|
王晓芬 |
1 |
|
|
|
|
|
王梦青 |
1 |
|
|
|
|
|
田云飞 |
|
|
|
|
1 |
|
林浩 |
|
|
|
1 |
|
|
李婷(小) |
1 |
|
|
|
|
|
张坤华 |
|
|
|
|
1 |
|
周文娟 |
|
|
|
|
1 |
|
汪扬涛 |
|
|
|
|
1 |
|
王蕾 |
|
|
|
|
1 |
|
李冠辰 |
|
|
|
1 |
|
|
杨腾骏 |
|
|
|
|
1 |
|
段伟伟 |
|
|
|
|
1 |
|
冯观顺 |
|
|
|
1 |
|
|
文聃 |
|
|
|
1 |
|
|
孙晓云 |
|
|
|
|
1 |
|
韩璐 |
|
1 |
|
|
|
|
贺涛 |
|
|
|
|
1 |
|
朱雅欣 |
|
|
|
|
1 |
|
刘旋 |
|
|
|
|
1 |
|
陈德云 |
|
|
|
1 |
|
|
党强 |
|
|
|
|
1 |
|
董骏龙 |
|
|
|
|
1 |
|
刘维纳 |
|
|
|
1 |
|
|
李征峥 |
|
|
|
1 |
|
|
樊国霞 |
|
|
|
|
1 |
|
刘楠 |
|
|
|
|
1 |
|
解阳 |
|
|
|
1 |
|
|
王宇龙 |
|
|
|
1 |
|
|
贾文惠 |
|
|
1 |
|
|
|
李慧 |
|
|
|
1 |
|
|
王晶 |
|
|
|
1 |
|
|
李婷 |
|
|
|
|
1 |
|
莹莹齐齐格 |
|
|
|
1 |
|
|
合计 |
9 |
2 |
2 |
20 |
29 |
0 |
二、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从2006年—2010年五年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看,员工就业状况良好,但是受国际和国家经济形势、就业形势以及员工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初次就业率不高(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员工选择升学以缓解就业压力的人数比例大增,而选择灵活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就业选择范围狭隘,或者升学、或者进入企业就业;选择就业的以国有企业为首选,生源地就业是重要选项;灵活就业呈下降趋势;老员工选择自主创业者寥寥无几。
与之前的五年相比较,我司2011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基本呈现以下几个新特点:
1、就业形势走好,初次就业率高达85%以上,二次就业率达100%。员工在毕业前的签约率就能达到85%以上(包括升学和出国深造);经了解和证实,员工毕业后半年内全部就业。
2、就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1)升学深造、完善自我依然为员工的重要选择,但并不作为唯一选择。
员工在校期间,50%左右的员工都选择参加一次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并不会把是否录取作为唯一出路,许多未被录取的员工都在以积极的心态准备就业。
(2)公务员是出路,但口径依然很窄,竞争持续激烈。
在校期间,20%左右的员工选择参加国家及各省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但是最终被录取的比较偏低。
(3)选修双学位,拓宽就业范围,进入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工作也成为一项选择。
在校期间,30%左右的员工选修双学位学习,为毕业进入银行、金融机构等单位建立平台、打下基础。
(4)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倍受青睐,但是民营企业同样为员工所接纳。
员工在初次就业时,选择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人数众多,但是也有大量的员工进入民营、私企工作。
(5)一线城市的吸引力下降,二三线城市就业、学校所在地就业以及回生源地就业成为重要选择。
许多员工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热情下降,大量员工选择留学校所在地或回生源地就业,而且选择生源地就业的员工其就业单位在当地声誉、效益良好。
(6)高薪、稳定的工作固然吸引力强大,但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深入人心。
员工在择业过程中,像之前必须选择到理想职业、理想单位才就业的状况大大改善;员工都是先找份工作解决生计问题再进一步谋求发展。
三、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是高校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不仅是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的事情,更需要在学院工作的层面加以努力和提升。从我司2011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平时的指导工作极为关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大力支持
我司在学校的工作部署要求下,从经理、书记到教研室主任、教师再到辅导员,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同时,经常在学院层面召开会议研究和安排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2、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指导
大学本科新生入学初,就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对员工进行入学适应性指导和专业认识讲座及培训,让员工明确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并指导员工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习、实习计划。
3、课堂教学实践与暑期社会实践有机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司教师利用课堂机会带员工参观企业,并在专业知识上予以指导和提升;暑期社会实践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员工去实习基地参观考察,聘请校外成功学长及企业家走进教室讲座交流,并要求员工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教研室各位教师给予指导,以此使员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能以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专业特点,在学院层面举办“管理学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提升员工的专业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案例大赛” 、“营销策划大赛”是我司的特色活动,以现实企业案例为依托,组织员工在参观实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就企业现实问题提出管理对策、营销策划方案,并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展示和竞赛,既锻炼了员工分析问题的思维、拓展了员工看待管理、营销问题的视角,又提升了员工对于专业的兴趣,同时我司员工培养质量得到企业高度评价,为企业输送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5、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生毕业实习提供平台
公司领导和教师尽其所能联系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为我司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毕业实习平台。此外,借助实习基地,还为未一次就业的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在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时将招聘单位负责人请进答辩现场,为员工和企业双向选择搭建沟通渠道。
6、加强就业心理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班级辅导员每周定期召开班会,经常为员工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培训,并结合案例、视频等给予员工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邀请毕业的成功员工与员工座谈,为员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做好调试;此外,班级辅导员还针对个别员工的就业困惑、就业心理障碍等问题给予个别辅导,确保员工拥有健康、积极的就业心态。
7、加强毕业前教育工作,提升员工就业信心
毕业前,在学院组织下,邀请经理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做讲座,并就员工职业规划的困惑给予解答;在书记、副书记的指导下,开展就业政策宣讲会,树立员工的就业信心,解决员工就业中遇到的具体困惑,并对就业方面存在问题的员工给予个别辅导。
四、关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司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渐创佳绩,但是受教学条件、专业特点等方面的影响,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改进的空间。
从学院层面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理论性强,学院整体的教学大纲规划及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大量比重,而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不足;课堂教学中,平时参观实习机会少,偶有外出参观,也多是教师个人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完全考虑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从员工层面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观念;员工自身定位存在偏颇,对于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存在不符合实际的追求等。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学院将继续依托“1+2+4”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实践、实训、实验、实习等培养路径,将“1+2+4”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为创新型、开放型的“1+2+N”的培养模式;在学科结构合理化、教学大纲完善化以及改进教学方式、大力建设实习基地、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力争把我司的就业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我们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要求,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方案上下足功夫,加强人才培养改革,强调适应社会需要,提高老员工的就业适应能力。由此,我们需要强调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因为通识教育是美国本科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需要努力为员工开设服务于员工情感、智能和社会化方面的通识课程,培养宽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员工全面发展,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此外,为员工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国家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拓展员工就业视野的重要举措。
2、投入经费,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大力提升团队水平,提高公司产品质量
教师是提升公司产品质量的源头所在,今后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让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素质、能力、观念上多加努力,让高水平的团队带动公司产品质量的提升,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员工就业工作的开展。
3、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积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和强化员工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故而,我们应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教材内容,从一开始就把课程教学计划交给员工,教师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分组研讨方法,员工运用书本的理论和观点,找出解决方法并用演讲、综述等方式汇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不但有助于提高员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表达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员工合作协调的精神,使员工学会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接轨,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在教学中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一门课程应有一半时间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此外,要求员工撰写大量的小论文,鼓励员工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引导员工搞科研活动。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还应该在员工选课等方面做出重大改革,比如让员工在选课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和学院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自主地调整,使学校对社会需求反应加快,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弱化教育的滞后性,这样有助于学校增强适应能力,强化竞争能力,提升员工的就业率。
4、以“管理学案例大赛” 、“营销策划大赛”为基点,继续拓展和发掘新的专业特色活动,为提高员工的分析能力、拓展员工的视野奠定基础。
“管理学案例大赛” 、“营销策划大赛”是我司的品牌活动,在举办多届大赛的经验基础上,我们需要继续拓展新的专业特色活动,同时,也鼓励员工多多关注社会上著名企业举办的创意计划大赛以及全省全国范围内各个高校员工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以此提高员工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员工提升就业实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5、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与社会、市场接轨,进一步搭建就业实习平台,拓宽员工的就业渠道。
管理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员工需要在实践中将所学加以提升,同时优秀的工作实践和经验也成为员工就业必不可少的优势和筹码。从学院来说,应利用工商管理学科特色和优势,加强产学合作,由学院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院负责教学部分,用人单位负责培训部分,这样既有利于以增强员工的实践能力,提高员工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也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平台,保证员工的专业实习能落到实处,而不是形式化的实习口号,同时也为员工拓宽了就业渠道,实习表现优秀的员工有可能倍受用人单位青睐。
6、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深入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做好“产品营销”;同时,增加员工就业心理辅导,教育员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与全局观念认识问题,进一步改变员工就业观念。
由于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它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和发展。因此我们还必须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做好“产品”营销工作。从学院层面讲,应成立就业指导工作组,配备专门人员,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与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人才需求信息,积极主动地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并提供给我们的毕业生。同时,在学院还应指派专人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就业需求,并辅导员工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技能。日常生活中,班级辅导员还应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和员工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发展制定良好的规划,并培养员工健康的就业心理,引导员工正视自我,正视挫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系统化、长期化、扎实化,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就做起,并要贯穿整个大学过程,从而培养员工健康的就业心理,完善的品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适应性,提高就业能力。
从员工层面讲,应教育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职业理想。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条件下,员工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就业理念。要转变一次性就业观念,树立多次选择的思想;转变在城市就业观念,树立在城市、农村均可就业的思想;转变在事业单位就业观念,树立在事业、企业单位均可就业的思想;转变毕业即就业的观念,树立创业思想。要认清形势,从实际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合理定位。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科学定位,找准位置,自强不息,充实自己,参与竞争,真正溶入社会,与社会接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7、完善创业教育,增加老员工创业的课程和实践锻炼环节,大力加强对员工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鼓励员工主动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回报社会。
青年人朝气蓬勃、敢于冒险、最具创业的素质,老员工又是这个群体中文化素质最高的部分,理应是自主创业的积极群体,在积极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上其他青年人就业创造机会。但是从我司毕业生就业情况看,选择自主创业的老员工人数极少,大多数毕业生仍然倾向于被动就业,创业行为依然甚少。我们认为,这种自主创业行为的缺乏,与我们大学教育中缺乏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学院层面上,我们将增加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并贯之以我们学院特色的晋商文化课程和精神,提高员工的创业意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创业素质,并使员工获取前沿的、科学的创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