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net必赢客户端
工商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一、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紧密围绕山西
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的需要,以培养企业转型急需的实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在后现代主义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定位,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有特色的优质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验、实践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双轨教学机制,利用余下的2.5年左右的时间,将工商管理专业建成引领全省、影响全国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企业转型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山西省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内容的参考规范,对全省同类型同名称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总体思路及方案
(一)建设总体思路
在“1+2+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基础上,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支撑平台,优化课程内容,推进课程改革,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积极进行企业、学校、社会多元互动,加强师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培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注重能力培养的特色,充分满足培养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
具体建设途径将沿“教”与“学”两条路径展开,一是“教”,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现实问题纳入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实行学校与企业的双轨教学机制;二是“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员工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或让教师提出问题,员工解决问题;以塑造员工的职业能力为着力点,加老员工的行为训练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加强员工的企业实践,把“学校培养-企业实践-员工自我锤炼”相结合,着力培养员工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原有晋商精神熏陶、ERP实验模拟、管理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培养路径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拓宽发展新方法,以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拓展和完善实践、实验、实训、实习的多元实践平台,强调科研与教学互动,强调教师与员工互动,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需求有效对接,通过全方位实践加强,提升员工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以“实践导向、能力导向”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山西省工商管理专业建设。
(二)建设方案
1、专业建设领导组及项目成员
(1)专业建设领导组
组长(项目建设总负责人):宋瑞卿
成员:郜军、兰丕武、张星阳、梅莉、张晓霞、马燕翔、米俊
(2)项目成员如下表1:
表1: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成员
姓名 |
性别 |
出生
年份 |
学位 |
专业
技术
职务 |
研究方向 |
宋瑞卿 |
男 |
1962 |
硕士 |
教授 |
企业管理 |
梅 莉 |
女 |
1968 |
硕士 |
副教授 |
企业经营管理 |
赵国浩 |
男 |
1958 |
博士 |
教授 |
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统计理论与方法 |
杨俊青 |
男 |
1963 |
博士 |
教授 |
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孙国强 |
男 |
1963 |
博士 |
教授 |
网络组织 |
张晓霞 |
女 |
1964 |
硕士 |
副教授 |
管理学与生产作业管理 |
米 俊 |
男 |
1974 |
博士 |
副教授 |
企业战略与知识管理 |
冯辛酉 |
男 |
1963 |
学士 |
副教授 |
企业战略管理 |
高瑞敏 |
男 |
1964 |
学士 |
讲师 |
管理学与公司理论 |
薛继东 |
女 |
1975 |
博士 |
副教授 |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
张莉艳 |
女 |
1978 |
硕士 |
讲师 |
企业战略管理 |
高 莹 |
男 |
1975 |
硕士 |
助教 |
企业管理 |
梁彦清 |
女 |
1980 |
硕士 |
讲师 |
比较教育学 |
白旭云 |
男 |
1973 |
博士 |
讲师 |
创新管理,战略管理 |
马燕翔 |
女 |
1975 |
硕士 |
副教授 |
国际企业管理 |
宋东风 |
男 |
1963 |
博士 |
副教授 |
企业管理 |
盖起军 |
男 |
1962 |
硕士 |
副教授 |
企业生产作业管理 |
曹卫红 |
女 |
1963 |
硕士 |
副教授 |
管理理论与管理思想史 |
杨金风 |
女 |
1976 |
博士 |
副教授 |
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
贺福升 |
男 |
1964 |
硕士 |
讲师 |
管理学 |
刘 建 |
男 |
1969 |
硕士 |
讲师 |
企业管理 |
王瑞娜 |
女 |
1980 |
博士 |
讲师 |
技术经济管理 |
程 艳 |
女 |
1979 |
硕士 |
讲师 |
企业管理 |
王玉娟 |
女 |
1982 |
硕士 |
讲师 |
教育学 |
任志宏 |
女 |
1958 |
本科 |
教授 |
企业文化 |
张香兰 |
女 |
1965 |
硕士 |
副教授 |
ERP、创业设计与模拟经营、市场营销 |
宁淑慧 |
女 |
1962 |
硕士 |
副教授 |
晋商精神与创业、企业策划、市场营销 |
卫虎林 |
男 |
1965 |
学士 |
教授 |
企业管理、品牌管理 |
史天林 |
男 |
1955 |
硕士 |
教授 |
企业管理、领导科学 |
刘兆峰 |
男 |
1958 |
博士 |
教授 |
企业管理 |
黄志健 |
男 |
1964 |
硕士 |
教授 |
企业管理 |
2、建设内容
根据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本专业的建设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结合服务面向和专业办学水平,运用先进教学理念,拓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
首先,形成符合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专业将以加强员工企业实践能力为诉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深入企业调研,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我省煤炭企业等代表性企业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企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山西省工商管理‘1+2+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形成以“学校培养-企业实践-员工自我锤炼”为内涵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发展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正确处理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关系,在专业选修课上设置多种模块,形成学校教学模块与企业实践教学模块共同组成的课程体系,重视员工个性化发展。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首先,严格执行学校的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择教育部规划教材和能够反映学术发展前沿的、高水平的、有特色的国内外先进教材;其次,将根据专业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现有学院对教材每年资助经费达五万元的基础上,加大教材建设经费的投入和优秀教团队源的整合,发挥他们的学术优势,积极鼓励科研项目成果向教学转化,紧密结合地方企业管理案例及问题,以问题导向为主体思路,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我司自身学科特色、有影响、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教材将积极反映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要求,同时还将加强实验教材、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等教材的筹划和建设。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产学研共建为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公司产品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此,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战略,一方面,通过教师自我学习以及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学院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访学和读博士,力争确保每位教师每年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有1-2名教师访学或读博士。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学者,使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使得整个团队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更趋近于合理化,打造一个科研力量强、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
(4)改革实践教学,探索双轨制教学培养路径,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提出的实用型、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设计思想,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强化在实践中加强课上和课下、校内、企业的实践环节,构建包括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和企业合作多渠道、多路径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课程学习、课程实验、实训、暑期社会实践、管理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及创业竞赛等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其既能够正确理解掌握理论,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专业素养。
与此同时在现有的2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和近20位校外兼职教授的基础上,积极建立长期稳定的行业代表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逐步加老员工进入企业短训或长训的模式探索,与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探索三方参与的员工考核评价机制。
三、建设规划及具体步骤
1、建设周期:2013年4月—2015年12月
建设规划及步骤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思路及内容,工商管理特色专业总计投资75万元,计划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建设(如表2):
表2: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及步骤
时间 |
建设内容 |
负责人 |
2013年4月 |
完成“学校培养-企业锻炼-员工自我锤炼”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修订及校外专家论证,并组织实施 |
张晓霞 |
2013年5月 |
制定“学校培养-企业锻炼-员工自我锤炼”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
马燕翔 |
2013年6月 |
完成《管理学》课程规范教学研究,并装订成果 |
|
2013年7月 |
完成《管理学》等特色教材的编制计划,落实时间及责任人 |
梅 莉 |
2013年7月 |
聘请6-9名地方知名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为校外兼职教授,并组织讲座6-9次 |
宋瑞卿 |
2013年8月 |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校、学术会议相关学习培训交流 |
梅 莉 |
2013年8月 |
组织优秀专业员工到实习实训基地短训或长训 |
米 俊 |
2013年9月 |
新建3-5个地方有影响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
梅 莉 |
2013年11月 |
对特色专业间计划落实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自查,并反馈学校及省教育厅 |
宋瑞卿 |
2014年9月 |
对已基本形成的特色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全面推广并跟踪完善。 |
马燕翔 |
2015年3月 |
完成特色专业计划编写的教材。 |
梅 莉 |
2015年8月 |
完成特色专业预期成果中预完成的课题研究 |
宋瑞卿 |
2015年10月 |
基本完成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 |
宋瑞卿 |
2015年12月 |
完成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
宋瑞卿 |
2、经费预算表
序
号 |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
金额
(万元) |
计算根据及理由 |
1 |
专业建设 |
2 |
日常管理及建设费用 |
2 |
课程建设 |
15 |
自编教材建设费 |
3 |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
16 |
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硬件、软件、
工业企业沙盘模型购置费 |
4 |
科研机构建设 |
4 |
课题申报、论文打印装订等费用 |
5 |
教材与图书资料建设 |
9 |
教材与图书资料购置费 |
6 |
团队培训、教学研讨与学术讲座 |
8 |
团队培训、引进、学术交流 |
7 |
专业竞赛活动经费 |
18 |
管理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每年各一次 |
8 |
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 |
3 |
组织员工创新创业项目 |
合计 |
75 |
|
四、建设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公司要明确特色专业负责人的责任、权利、义务,要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责任制,组建专业建设领导者,并按照建设方案及预期成果,以目标责任制形式书面落实到每位教师成员,并按照建设步骤及时间计划逐段检查、反馈,对未按时完成计划的责任人约谈、督促并予以相应惩罚。
公司将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整合学院优质资源向特色专业建设倾斜。学院在人才引进、团队培养、教学研究等方面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重点支持特色专业建设计划中各项任务完成的需要。对特色专业建设中贡献突出的教师、员工个人、团队除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外,还将在考核评优、职称评定、员工毕业、就业等环节予以优先推荐。
特色专业建设除省教育厅、学校划拨经费以外,学院要在每年管理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优秀贫困生奖学金投入约1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深造、编写教材、实验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约3万元/年,总计学院在3年建设期内投入约40万元,同时制定并严格执行经费管理制度,专款专用,以保证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师生的需要。
公司要按照特色专业的验收标准进行中期检查,对标严格按期执行计划。
为了更好地建设本特色专业,学校在各方面予以了大力的支持,学院将严格按照学校文件《565net必赢客户端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晋565net必赢客户端校〔2011〕75号)文件每年向教务处提交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进展报告》。在专业建设期间,学院定期组织自评和督查工作,对专业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对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包括教学资料、设备的更新和添置,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师培训等。经费的使用要有预算、决算。
五、预期完成成果
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期,我们将有把我司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具体体现为“七个一”:
一个特色鲜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构建一套符合我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需要、与工商管理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对运营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专业方向课进行凝练,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理念。
一种特色鲜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山西省工商管理‘1+2+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出一种“通过人才培养目标高位引领,围绕“教”与“学”两层面展开,借助原有晋商精神熏陶、ERP实验模拟、管理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培养路径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拓宽发展新方法,以现有的数十家实验基地为基础,拓展和完善实践、实验、实训的多元实践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注重“问题导向、能力导向”且不断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套完整的双轨制教学体系和一个以地方企业案例为主的管理案例库。首先,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理论学习为基础,教学内容按模块教学、强化案例教学、举办管理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外聘企业界人士讲课、暑期社会实践、ERP实践教学、员工科研项目以及为员工指定专业阅读书目、每年定期开展由教师专人负责的员工读书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理论学习+企业实践”的双轨教学机制。其次,构建与工商管理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争取把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把校级精品课程《企业战略管理》、《管理思想史》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争取将所有的专业主干课都纳入到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范畴中。再有,争取申请立项5-6项省级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完善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和新建6个实训基地;同时,扩大每年各举办1场的管理案例大赛和营销策划大赛的省内外影响,并以管理案例大赛、营销策划大赛以及由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要构成的MBA学员为资源,每年撰写地方企业管理案例3-5个,组建地域文化强的管理案例库,以充实案例教学;还要改革教学手段与方式,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尤其是工商管理实验和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
一批教学、科研素质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强的团队队伍。建立我司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6-9名地方知名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为校外兼职教授,并进行讲学;争取引进3-5名博士生,培养1-3名学科带头人;每年每位教师参加1次以上国内外学术交流或教学研讨活动;围绕教学建设,每年举办2-4场学术讲座。
一批高质量的科研及教学成果。首先,在科研成果进行校级奖励的基础上配套院级奖励,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获得省部级基金项目2~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篇以上,完成科研经费年均10万元,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力争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1项;其次,争取申请立项3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3-5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在核心以上的期刊发表10篇以上高质量的教学改革论文。申请2项省级教学改革成果奖。争取参编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组织编写《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晋商精神与创业管理》等3-7部具有特色的教材。
一批地域文化强、服务地方企业能力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精心设计的、以“学校培养-企业锻炼-员工自我锤炼”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和双轨教学机制的建立、落实实施,积极推进工商管理模拟综合实验室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将工商管理专业员工培养成为基础理论宽厚、知识面广博、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用型、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